慈善讲义第60节:慈善工作者的职业操守——尊重
发布日期:2024-12-02 15:00:18来源:慈善公益透视指数:18458℃

文 / 果老

尊重是社会伦理中的重要意识和行为规范。互相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和基础‌,在社会生活中,双方或多方应处于平等地位,互相尊重,彼此理解,而非单方面的尊重,或单方面的鄙夷。有了尊重才能有理解、互信、互助;有了理解才能友善交往、合作、共赢;人们才可以进一步沟通和交流,并提升社会的共识度与凝聚力。如果缺乏尊重,任何人都无法以客观、平等、稳定的心态倾听他人的诉求或欲意,也无法公平地判断他人的言语与行为,彼此互不尊重的状态,必定在人与人之间制造壁垒、隔阂与不解‌。可见,尊重在个人交往中对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至关重要。

‌尊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‌。一个人首先要保持自尊,并同时对他人保持尊重。实际上,尊重自己是对个人生命价值和社会作用的认可与维护;尊重他人则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和维护,更是对他人生命价值和社会作用的成全。换言之,当一个人尊重他人时,也是在树立和维护自己的尊严与价值。这不仅能促进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,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教育,养成良好的私德和公德,而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则是私德与公德的组成部分。涵养私德与公德是自我提升和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必要条件,也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‌或行为准则。

‌尊重道德意识与准则,在法律和社会各种规范中有重要体现‌。从国家层面应不断加强法律、法规和制度建设,强调每个人享有的权利与义务,从而营造相互尊重、彼此真诚的社会环境,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,增强每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‌。‌尊重是保护社会和睦、凝聚与稳定的道德意识‌,是团队内部密切合作的根本保障。在缺乏尊重的状态下,必然导致各种隔阂、矛盾和冲突‌。

尊重是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重要道德意识和规范,在慈善活动中,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必须的,而首先对他人表示尊重则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。人们彼此的尊重是维护社会和睦友善的基础,也是完成任何工作所需要的态度和原则。当然,尊重也是慈善职业操守中不可或缺的准则。慈善从业者在工作中必须尊重捐助者、施助者和受助者以及媒体等其他方面参与者的尊严和权益,避免将困难群众置于被施舍、被歧视、被无视的状态,也避免把其他参与者置于被忽视、被冷落的情形。在此问题上,慈善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捐赠者的个人选择和意愿,对他们捐赠的善款用途可以给与引导和建议,而不得强行安排和使用,确保捐赠者的善款能真正落到实处。在慈善工作中,参与慈善活动的各个方面,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,应当切实做到互相尊重。

[本文内容转载自:慈善公益透视,原标题《慈善讲义第60节:慈善工作者的职业操守——尊重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]
分享到:

北京访谈网 版权所有 © 2023 M.BeiJingol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
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,请与我们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:KCMEDIA@ALIYU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