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带来了一份“关于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的提案”。这份提案的“初稿”是由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4名高一学生经过两个月走访调研形成的。
“说到环境保护问题,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垃圾分类,希望通过一个小切入点,来分析、破解这个大家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‘大问题’。”学生梁墨涵是交大附中模拟政协社团的一名成员,从去年9月开始,她和3名同学在参加社团活动时关注到,目前大部分公众对如何正确垃圾分类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,“有些人觉得,记住垃圾的类别太麻烦,这也是很多人不愿配合垃圾分类的原因之一。”经过一番头脑风暴,4名小伙伴找到了“解题”方向——“如果我们购买的每一个商品包装上都清晰地能看到垃圾分类标识,这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宣传,能够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。”团队成员赵紫涵说。
在学校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,4名学生查找了大量我国关于垃圾分类标准的法律条文、部分城市垃圾分类标准,以及常见商品外包装印刷标识情况等相关资料,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,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走访调研。两个月的时间里,他们调查了219件各类型商品,收集了626个样本数据,调研人群涵盖各个年龄段,覆盖12个省级行政单位。学生们从数据中找到关键信息,思考解决方案,最终完成了一份《关于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》的模拟提案。
交大附中学生参与海淀区模拟政协活动
通过海淀区组织的模拟政协活动,崔丽娟关注到了这份模拟提案。“学生们的建议很有价值,选题好、立意高、建言实、有思想、接地气。”她说,从最初发现问题、进行调研走访,再到参与模拟政协活动,整个过程也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,学生们从中获得有益滋养。崔丽娟和学生们约定,要将这份“模拟提案”转化为委员提案带到全国两会。
实地调研
“近年来,学校通过模拟政协社团、选修课、思政课等途径,形成了100余件学生‘提案’。越来越多学生喜欢上模拟政协活动。”交大附中校长戴文胜说,学生们带着课上所学走出课堂,发现问题并理性参与,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,“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,体验‘全过程人民民主’,树立家国意识,承担起新时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。”
学生开展问卷调查